一个非常人生演绎架子鼓的感动 |
发布时间:2012-6-8 发布人:管理员 |
小铭(化名)挥舞着鼓槌,头随着音乐节拍摆动,《匈牙利第五乐章》在他的双手起落处激荡―― 小铭看起来像残疾人指挥家舟舟小时候的样子,他和舟舟一样是一名先天愚型患儿。但在架子鼓前,他的自如比正常孩子更富有激情,台下观众沉醉在他忘我的演奏中。 昨日,在第22个全国助残日将到来之际,江岸区残联里,一群残疾儿童,充分展现着自己的才艺。 曾充耳不闻身边事的自闭症儿童,拿起哑铃跟着音乐节奏跳起舞;盲人孩子手按萨克斯深情演奏《回家》…… 走出自闭,《大家一起来》 这里是江岸区“0-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”成果总结会。 残疾孩子们在这里展现自己的才艺,展现他们对生活同样的热爱和向往。4名6岁左右的自闭症男孩跳起哑铃集体舞《大家一起来》。“我们的孩子,排练这个舞花了2个月。”指导舞蹈的史瑞说,一般的孩子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。史瑞为孩子们的配合感到欣慰,“刚来时,这些孩子甚至不愿和别人对视。”现在,他们已经能与人进行一般交流,也知道和伙伴们合作。 先天愚型患儿小铭的架子鼓演奏,让观众们为他叫好。走下台,他依旧专注地盯着台上,《千手观音》的表演,让他在台下忘我地跟随着舞蹈节奏比划着。 除此之外,盲人孩子吹奏萨克斯,残疾孩子演奏钢琴曲,都让在场的观众们感叹。观众张先生说:“他们的表演比一般孩子更投入,更有激情。” 用爱给孩子插上起飞翅膀 这些残疾孩子,同样的笑脸,同样的纯真,他们是国家“0―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”的受益者。 三年,江岸区0-6岁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,享受政府每年数千到上万元不等的康复补贴――聋儿配上了人工耳蜗;自闭症孩子和智障儿能送到专门培训结构接受培训…… 6岁的洋洋(化名),刚开始不会跟任何人交流。“有什么需要他也只会以哭来表示。”史瑞说。因此工作人员花时间,跟踪记录他的每一次哭泣的时间和缘由。“比如中午哭,表示他想吃饭了。”每到中午,志愿者便会跟他试着交流,询问他想吃什么等等,“诱导”他说话。经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,现在的洋洋,已经能与人进行一般的正常交流。“用爱和耐心,帮助他渐渐和正常人一样。” 先天愚型患儿小铭或许难以完全康复,“但我们能让他生活得更快乐,有一技之长。”小铭所在的武汉一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志愿者袁弘说,老师发现他对架子鼓的爱好,倾力培养,三年下来,他已能演奏多首乐曲。 解决残疾孩子的“出路问题” 武汉市残联康复处处长吴志刚说,0-6岁是残疾孩子康复的最佳时期。曾经有一个贫困家庭,聋儿配不上人工耳蜗。当孩子受益于“0-6岁贫困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”,配上人工耳蜗,第一次叫出妈妈的时候。妈妈流下了眼泪,说这是人间最美丽的声音。 吴志刚也提出建议,他说,6岁后接受康复的孩子面临上学问题。他举例,目前全武汉没有一家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公办学校,自闭症儿童从康复中心出来后,有时上学存在困难。 吴志刚说,武汉仅有的几所聋哑学校和智障儿童的公办学校,已是人满为患。 他建议,针对残疾孩子,建立一系列公办特教学校和培训机构,多扶助他们一段,他们会康复得更好。 青岛架子鼓培训,青岛架子鼓 |
上一页:架子鼓敲出了自己的梦 下一页:没有了 |